近日,中興通訊總裁史立榮獲評“2011央視經濟年度人物”。他說,對于創新,中興通訊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還要持續創新,繼續加大國際專利布局,在2015年前沖刺電信設備全球三強。
3G網絡建設基本落幕,4G大幕尚未拉開,對于跳躍式增長的國內電信設備商而言,是不小的考驗。就在國際電信市場風云變幻之時,中興通訊正以積極的姿態進行轉型:布局智能終端和LTE,發力云計算,近兩年來在海內外取得不少驕人的成績,在歐美市場的不斷突破也為業界稱道。
作為中興通訊董事長兼創始人侯為貴退居幕后以來的第二任掌舵人,史立榮曾長期負責海外業務。早在1995年,他一人扛著設備到瑞士日內瓦參加世界電信展,展位面積僅2平方米,被稱為“中興海外第一人”。去年出任總裁以來,史立榮帶領中興通訊實現了兩大突破,一是公司營收突破百億美元,跨入中國“千億俱樂部”企業行列。二是在技術創新方面,中興通訊繼去年國際專利取得全球第二、行業第一位后,今年國際專利也躍居全球企業首位。
在中興通訊一直不斷向上再向上的同時,其所在的通信行業近兩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電破產、摩托分拆、諾基亞西門子(諾西)與阿爾卡特朗訊(阿朗)則在合并重組,這一趨勢還在向縱深發展——阿朗戰線蝸居北美,愛立信保留無線、服務兩大強項業務,諾西近日宣布高達17000人的全球裁員計劃。
近日,剛剛獲評“2011央視經濟年度人物”的史立榮與深圳商報總編輯姜東南面對面。他說,對于創新,中興通訊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還要持續創新,繼續加大國際專利布局,在2015年前沖刺電信設備全球三強。
歐美市場將有突破性進展
記者:首先要恭喜你獲評“2011央視經濟年度人物”。這兩年中興通訊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發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歐美高端市場增速高達60%以上,很不容易,為什么會有現在這樣的好成績?
史:謝謝。這個獎項更應該屬于全體中興通訊員工。
中興通訊“走出去”至今已有17年,在策略上也經歷了一些改變。1995年至1997年,剛進軍國際市場,只出口單一產品,屬于鋪墊嘗試階段。1998年到2001年,開始承包大規模電信工程,多元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2002年開始,國際化戰略開始在市場、人才、技術、資本等四個方面全方位推進。2006年初,我們提出MTO(跨國運營商)戰略,這標志著海外戰略進入高端突破期,一方面發展歐美的成熟市場,另一方面在新興市場與跨國運營商合作。 {$page$}
最早走向海外時,我們的主要競爭優勢在于產品的高性價比,其后,能夠為領先的跨國運營商提供定制化方案成為我們的重要優勢,發展到今天,中興以TCO(總所有成本)整體優勢取勝。
雖然我們現在在歐美等高端市場的大多數收入仍來自終端產品,但以終端產品為突破口,系統產品也有望成功切入主流運營商市場。可以預期,我們的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等高端市場在較短時間會獲得突破性進展。我們預計,今年海外市場收入占比將由目前的54%進一步提升。
記者:中興通訊今年提了“大國大T(Telecom)”的新策略,目前進展如何?
史:大國是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大T是按公司規模劃分。歐美、日本和金磚四國,人口眾多、經濟總量大、電信設備投資額高,而如果按公司規模衡量,全球約有30個大T。全球有上百家運營商,但真正需求量大的只是那20%。誰能從這些大市場和大客戶手里拿到最多的訂單,誰就能成為最大的贏家。
我們過去這兩三年一直聚焦在大國大T上,進步非常快。手機方面,我們“大國大T”的戰略已經完全實現了,成為全球主流運營商的設計供貨商。在系統設備方面,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在北美以外的市場成為全球前30家最大電信公司的設備供應商。
記者:中興通訊剛剛和美國Sprint推出旗艦智能手機ZTE Warp,近年來在美國終端市場取得了很大進展。未來中興通訊在美國市場的戰略是怎樣的?
史:美國終端市場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你想做好手機市場,必須做好美國市場。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們的終端產品在美國銷量同比增長157%。我們希望以后在那里會有更好的發展。
當然美國系統設備市場暫時有一些困難,我認為是政治上的原因。但從中興通訊來說還比較好,因為我們是深圳、香港兩地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等比較透明公開。
美國現在和未來都將是我們的戰略市場。至于系統設備沒能進入美國市場,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因為我們的努力不夠,如果你有客戶無法拒絕的創新,那么你總會拿到這塊市場。
智能終端擦亮整體品牌
記者:這幾年中興通訊手機業務增長勢頭非常猛,在全球也已經非常有影響力。中興通訊很早就進入手機領域的研發,這也是現在能夠厚積薄發的原因之一?
史:是的,中國的所有手機專利,中興通訊就占一半。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中國移動現在一般的TD手機都帶CMMB功能。很多人以為是廣電的技術,其實約有40%的CMMB專利來自于中興通訊。
記者:中興通訊今年正式提出將全面向智能終端轉型,實際上從去年開始,Blade、Light Tab在高端市場的熱銷,就已經顯示出中興通訊在智能終端方面的運作能力,今年的Skate表現也不錯。明星機型對于中興通訊品牌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史:在手機業務領域,我們已不將出貨量作為最主要的目標,而開始將研發和市場投入的重點轉向利潤率更高的智能手機,期望智能手機收入占比能夠達到30%,以提高公司年利潤率。
我們一直倡導中興通訊品牌要走出去,即使和運營商聯合品牌,也要通過手機業務,把中興通訊的品牌一起打出去。通過明星手機帶動局部市場,通過局部市場的崛起帶動全球市場,如果歐洲、美國、日本和中國這四個市場的品牌做得好,我們在全球的品牌也就起來了。
記者:中興通訊如何去布局智能終端市場呢?
史:在技術層面,我們設立了從系統、終端、應用到服務的面向移動互聯的全面布局,專門部署了龐大的“云計算”團隊和智能終端研發團隊。
在市場層面,利用已經建立起的全球140多個國家營銷網絡的優勢,牢牢抓住美國、歐洲、中國、巴西等重點市場,在持續擴大中國本土市場規模的同時,加強歐美等市場的突破。
在產品層面,我們將面向消費者開展產品的規劃,推出面向個人、家庭、辦公的全面智能終端解決方案,通過多制式、多品類、多系列產品模式,滿足全球運營商和消費者需求,并逐步打造全球明星產品。 {$page$}
實際上,終端和系統之間存在“蹺蹺板效應”,新型終端對網絡提出新的要求,網絡升級后又給終端換代帶來機會,中興通訊由于在這兩方面都具有很強實力,更容易把握住機會。
云計算三分天下有其一
記者:云計算是現在很熱的話題,有的人說云計算是“新瓶裝舊酒”,你是怎么看的?
史:基于“云”的業務應用早就存在,“云”其實就是大家共享的一個運用、技術和數據的平臺。過去一直沒有流行,是因為有些條件不具備,比如帶寬。到了現在,云計算的相關技術比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為云應用開辟了巨大的空間。過去一些好的概念,現在就能實現了。
記者:中興的云計算戰略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史:包括虛擬化在內的云計算技術及框架,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應用于中興通訊的各類產品中,但這項技術一直未上升到產業層面。現在我們是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積極推進基礎設施的“云化”;另一方面積極幫助運營商搭建應用程序商店。
我們抓住電信運營商向“云平臺”轉移的趨勢,為運營商提供完備的解決方案,包括整合能力、交付能力、項目管理等一站式服務,而傳統IT設備廠商通常只能提供云基礎設備。
我們今年專門成立了“云計算與IT經營部”,是與“有線經營部”、“無線經營部”并列的第三大經營部門,并投入3000多人進行云計算研發。在南京的全球云計算中心已建成,今年在云計算領域的銷售目標為100億元。
記者:現在業內對云計算的詬病,一是安全,二是批評其只有概念沒有實際成果,你如何看待這兩個問題?
史:之所以業內認為缺乏實際成果,是因為缺乏相關的云應用。客戶需要的是云服務,而不是云概念,需要看到云服務對其經營帶來的成效。例如中興通訊內部eTrip云服務,就是實實在在的云服務。以往企業員工出差,要完成審批、借款、訂票、訂酒店、開發票、報銷等一套繁瑣流程,eTrip將其通過網絡全部移植到云端處理,實現了“員工出差不見錢”。2010年,eTrip服務為我們降低成本上億元人民幣,同時還幫助公司吸引了70多家企業用戶。
另外,云計算領域的大部分實驗已在中興通訊公司內部得到應用,例如“桌面云”。在中興通訊全球云計算中心,看不到電腦主機,只有顯示屏和“瘦終端”。員工可以通過各類終端設備登錄到虛擬桌面。員工輸入自己的賬號及密碼之后,系統會根據員工的身份識別分配不同的權限,并提供相應的系統。
云安全方面需要從內部管理機制和系統設計兩個方面共同來應對。我們現在在做一個標識網技術,屬于非常高端的技術,主要解決虛擬時代的網絡安全問題。
創新要扎根市場
記者:中興通訊國際專利布局戰略這兩年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去年PCT(專利合作條約)申請量1862件,全球第二。今年一季度,中興通訊是974件PCT申請量,占據全球公司首位,超過了高通。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勢頭,中興通訊很有可能在今年成為全球PCT專利申請量的第一名,為何能有這么好的表現?
史:我們是根據自身國際市場開拓程度和未來趨勢進行知識產權布局。中興通訊自2006年首度進入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排名全球100強后,迅速從52位、38位、23位,一路拉升至2010年的全球第2位。知識產權工作要能預見未來,提前若干年進行布局。去年的1863件當然不僅是當年一年的成果,而是包含了原來很多積累,這是一個長期延續的過程。
記者:中興通訊在3G時代和跨國同行在技術上和知識產權上大致保持一致,在4G上,中興通訊有相當多的關鍵技術領先于這個產業,領先于全球的同行,這也讓中興通訊在國際上有了相當大的話語權。 {$page$}
史:是的。目前中興已經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超過4萬項,更重要的是,所持有專利90%以上是覆蓋國際通訊技術標準的基本專利,以及覆蓋通訊產業關鍵技術的核心專利,我們申請的國際專利6100項,就全面覆蓋3G、4G核心技術,這也成為我們打入國際市場的“準入證”,以及國際談判中專利交叉許可的籌碼。在LTE方面,去年我們已經投入超過4000人進行研發,申請相關專利2900多件,在新一輪的通信技術標準的競爭中,有了更多話語權。我們希望未來中興通訊的專利能給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記者:在大量知識產權厚積薄發的背后,企業也要有相當多的資金投入,中興通訊這幾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有多少,又收獲了什么?
史:中興每年研發費用占總收入的10%,即使在這兩年金融危機中也不例外。2006至2009年近四年來,我們研發資金累計高達200億元,2010年單一年度達70億元。在被許可的支出方面,2010年中興通訊的專利許可費用達1.1億美元。
目前我們在全球有15個研究所,研發人員3萬多名,以深圳、上海、南京、西安四地的規模最大,哪里有“會念經的和尚”,我們就把“廟”設在哪里。我們提出來要造全球最美的研發中心,讓我們的研發人員迸發出更多的創意,很多研發中心本身就是一個生態園。
當然,這么大的投入也直接給我們帶來很好的效果。去年國家專利金獎一次給了我們兩個,這也是首次把兩個專利金獎頒給一家企業。
記者:創新是中興通訊最重要的DNA,能否總結一下中興通訊的自主創新有哪些特點?
史:我們的企業之所以可以發展到今天,是因為20年來創新一直是我們的核心。沒有創新,就沒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創新不是隨便說說的,是要根據市場客戶的需求,為他們解決問題。目前,我們在市場上最受歡迎,給我們帶來最大利益的產品,都是來自市場、客戶的需求。
現在無線市場發展非常快,2G、3G、4G“三代同堂”,對用戶是很大的挑戰,機房能不能裝得下三代的服務器就是一個問題。比如我們做的SDR(無線軟基站),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日常維護簡化了,成本也降低了。香港最大的電信運營商CSL上了SDR后,電信吞吐量翻了50倍,成本降了30%多,建設費用節省了5200萬港幣,機房占地僅為原來的一半。
創新一定要給客戶帶來真正的價值,這才是有生命力的。我常常跟客戶們說,“你們給了我訂單,我很高興,但我最高興的是,你使用了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后有更好的發展,這才是雙贏”。 我們對創新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我們還在持續創新。我們今年提出來,要和全球10個頂級運營商成立聯合創新中心,還要持續去了解市場的需求。
機遇大于挑戰
記者:中國剛剛邁過了“入世十年”,入世對中興通訊“走出去”有哪些影響?
史:入世十年也是中國經濟大發展的十年,中興通訊的銷售額也從100億元到1000億元,是10倍的增長,有這個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加大了組織的力度,無論是在隊伍、策略,還是市場拓展上,都做了很多艱苦的努力:從小到大,從易到難,從周邊國家到遠處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從單一產品到多元化產品,我們是一步步走過來的。
高科技產品出口難度要比普通產品更大一些。西方越是高端的客戶,考慮就越周到,包括研發、質量保障、風險防范能力等,都摸透了才會選擇與你合作。但它一旦認同你,就會愿意與你未來長期合作與發展。
記者:歐債危機對中興通訊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史: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始終要大一些。歐美運營商加大了在東歐和歐洲以外國家的投資力度,借此彌補損失,而我們在這些市場的占有率會高一些。對消費性產品來說,他們希望性價比更高的一些產品,這對我們更加有利,因此,這也是我們彎道超車的關鍵窗口期。{$page$}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運營商更加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網絡升級方案,像我們最近研發出的新一代無線接入網絡解決方案C-RAN。這個技術的創新思想在于,過去的節能都把眼光集中在機柜里,比如怎樣在設備里面把元器件做得更小,但我們超越了這塊,通過集中化處理、協作式無線電、實時云計算構架、綠色無線接入網構架和云化技術來打造新一代無線接入網,能比普通節能設備再降60%-70%的能耗,目前已經有產品投入使用。我們計算過,如果中國移動全部使用C-RAN,一年的節電量堪比一個秦山核電站的發電量。
記者:這幾年國際通信巨頭經營狀況都不太理想,有人認為,未來可能由三家左右的設備供應商占據全球近85%的份額,中興通訊將進入全球前三。你怎么看?入世下一個十年,中興通訊會怎樣去發展?
史:進入全球三強我們原本計劃2015年時實現,但現在可能會提前。除了國際市場外,國內市場也不能丟,國內近幾年變化很大,在2G時代,我們能沾上邊就不錯了,但這兩年在3G和未來的4G上,我們絕對是領頭羊的位置。中國是全球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內的競爭就是全球的競爭。
未來十年,我們還是很有信心,我們一要不斷吸納新的東西,不固步自封。第二做好團隊建設,我們每年都有新鮮血液加入,向上的趨勢很明顯。第三,艱苦奮斗精神不能丟,這是創新的動力,很多產品前面做得很好,或許就是失敗的開始。因為做得太成功了,容易感到滿足。我們的產品研發人員,一定要把最頂尖的技術,也就是世界最好的技術拿出來,現在是你求人家買你的產品,以后是人家求你賣產品,這一天遲早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