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虛擬電廠
2006/5/22 15:15:00 電源在線網
當前,“虛擬電廠”一詞高頻率的見諸于報端。但很多人在對這種模式寄予厚望的同時,也對其的實施與普及提出了疑問:“虛擬電廠”作為一種解決局部電力緊缺的新思路是否具有普遍的可行性?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虛擬電廠”的含義。通常人們提到電廠,聯想到即是鋼筋、水泥筑成的高大煙囪或水壩,即在真正意義上創造電力的工廠。
而所謂“虛擬電廠”實際上更應稱為“能效電廠”。它主要是通過減少終端用電設備和裝置的用電需求的方式來產生“富余”的電能,即通過在用電需求方安裝一些提高用電效能的設備,來產生與建設實際電廠一樣的效果,因為需求的減少等于電網對于其他部分供應的增加。建設“能效電廠”不僅有助于緩解電力緊缺,還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持續發揮作用,因而可以和常規電廠一樣成為一種資源。
不難理解,“虛擬電廠”的核心不在于發電而是在于節電,通俗地講就是用改造高耗能設備進行節約,節約下來的電能等于建一座發電廠。建設虛擬電廠還有很多種好處,一是不需要耗煤,在我國的煤炭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這項措施可以利用現有的電能創出更大的效益。二是不需要占地,把工廠建在虛擬的世界里,而把效益帶到真實的世界來。三是不需要考慮環境污染問題。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建成這樣一個電廠,比建一個真實的電廠還要好。
不僅如此,專家提示我們,“虛擬電廠”解決電力危機的思路還體現出對于我國當前電力供求形式的極大適應性。眾所周知,經過前幾年高速建設周期,到今年年底我國的電力裝機容量將突破5億千瓦。應該說作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發電大國,我國的電力供應規模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因此如果把困擾著我們的“電荒”問題完全歸結為發電規模,顯然是不合適的。
事實上,高能耗一直是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嚴峻的問題。據相關統計,中國單位GDP的耗電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韓國的3.1倍,日本的11倍。能源利用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無疑是造成電力短缺的癥結之一。能耗高的另一面就是節電潛力大,中國的高耗能設備應用較多,照明設備、鍋爐、制冷空調等都有待提高效率。據測算,中國終端用電設備的總節電潛力約為2000億千瓦時。國家發改委的節能規劃要求,到2020年,中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耗能要由2002年的2.68噸標準煤降到1.54噸標準煤,形成節能能力14億噸標準煤,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通過節電來完成。
因此,“虛擬電廠”的解決思路在我國有著非常大的市場潛力。亞洲開發銀行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于是將“能效電廠”這一當今世界前沿節能理念引入中國,并已經完成了為江蘇、上海兩地設計的能效電廠方案。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彭龍運分析認為,在歐美發達國家,節能設施、設備應用廣泛,節能潛力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再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節能電廠不太現實。而在正面臨著“電力緊張和能效偏低矛盾”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好的選擇。
目前,江蘇已經啟動了我國首個容量為30萬千瓦的能效電廠——江蘇能效電廠的建設。該項目將由3部分組成,即商業和民用建筑中制冷和照明設備項目、工業電機項目和家用電器項目。其中工業項目涉及到揚州的600家企業。這3個項目兩年內可以節約相當于一個30.3萬千瓦電廠的發電量,通過進一步擴大實施,4年內就可以節約123萬千瓦。這些高效終端用電設備的預期壽命平均為13年,在此期間會產生約21.1億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效益。而實施此項目,只需要在終端銷售電價中提取0.08分作為建設資金。能效電廠建成投產后幾乎不需新的投資,又沒有運行成本,經測算每千瓦時電的成本只有0.12元,只相當于發輸配電成本的約1/3。
如今,在“虛擬電廠”項目上,江蘇省的一馬當先已經吸引了很多地方政府的目光。亞行也希望江蘇能效電廠項目具有示范性,以催化其他類似項目的產生。對此,我們也有著同樣的期待。應該說,“虛擬電廠”的解決思路是對國家提出的“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的一種有益嘗試。節約,我們提倡了很多年,應該開始行動的時候到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虛擬電廠”的含義。通常人們提到電廠,聯想到即是鋼筋、水泥筑成的高大煙囪或水壩,即在真正意義上創造電力的工廠。
而所謂“虛擬電廠”實際上更應稱為“能效電廠”。它主要是通過減少終端用電設備和裝置的用電需求的方式來產生“富余”的電能,即通過在用電需求方安裝一些提高用電效能的設備,來產生與建設實際電廠一樣的效果,因為需求的減少等于電網對于其他部分供應的增加。建設“能效電廠”不僅有助于緩解電力緊缺,還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持續發揮作用,因而可以和常規電廠一樣成為一種資源。
不難理解,“虛擬電廠”的核心不在于發電而是在于節電,通俗地講就是用改造高耗能設備進行節約,節約下來的電能等于建一座發電廠。建設虛擬電廠還有很多種好處,一是不需要耗煤,在我國的煤炭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這項措施可以利用現有的電能創出更大的效益。二是不需要占地,把工廠建在虛擬的世界里,而把效益帶到真實的世界來。三是不需要考慮環境污染問題。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建成這樣一個電廠,比建一個真實的電廠還要好。
不僅如此,專家提示我們,“虛擬電廠”解決電力危機的思路還體現出對于我國當前電力供求形式的極大適應性。眾所周知,經過前幾年高速建設周期,到今年年底我國的電力裝機容量將突破5億千瓦。應該說作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發電大國,我國的電力供應規模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因此如果把困擾著我們的“電荒”問題完全歸結為發電規模,顯然是不合適的。
事實上,高能耗一直是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嚴峻的問題。據相關統計,中國單位GDP的耗電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韓國的3.1倍,日本的11倍。能源利用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無疑是造成電力短缺的癥結之一。能耗高的另一面就是節電潛力大,中國的高耗能設備應用較多,照明設備、鍋爐、制冷空調等都有待提高效率。據測算,中國終端用電設備的總節電潛力約為2000億千瓦時。國家發改委的節能規劃要求,到2020年,中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耗能要由2002年的2.68噸標準煤降到1.54噸標準煤,形成節能能力14億噸標準煤,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通過節電來完成。
因此,“虛擬電廠”的解決思路在我國有著非常大的市場潛力。亞洲開發銀行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于是將“能效電廠”這一當今世界前沿節能理念引入中國,并已經完成了為江蘇、上海兩地設計的能效電廠方案。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彭龍運分析認為,在歐美發達國家,節能設施、設備應用廣泛,節能潛力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再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節能電廠不太現實。而在正面臨著“電力緊張和能效偏低矛盾”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好的選擇。
目前,江蘇已經啟動了我國首個容量為30萬千瓦的能效電廠——江蘇能效電廠的建設。該項目將由3部分組成,即商業和民用建筑中制冷和照明設備項目、工業電機項目和家用電器項目。其中工業項目涉及到揚州的600家企業。這3個項目兩年內可以節約相當于一個30.3萬千瓦電廠的發電量,通過進一步擴大實施,4年內就可以節約123萬千瓦。這些高效終端用電設備的預期壽命平均為13年,在此期間會產生約21.1億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效益。而實施此項目,只需要在終端銷售電價中提取0.08分作為建設資金。能效電廠建成投產后幾乎不需新的投資,又沒有運行成本,經測算每千瓦時電的成本只有0.12元,只相當于發輸配電成本的約1/3。
如今,在“虛擬電廠”項目上,江蘇省的一馬當先已經吸引了很多地方政府的目光。亞行也希望江蘇能效電廠項目具有示范性,以催化其他類似項目的產生。對此,我們也有著同樣的期待。應該說,“虛擬電廠”的解決思路是對國家提出的“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的一種有益嘗試。節約,我們提倡了很多年,應該開始行動的時候到了。
聲明:本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未經電源在線網證實,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