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已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然而巨大成績的背后是來自海內外的各種疑惑。這種疑惑有關于中國車企雄心勃勃的海外拓展計劃的,有關于中國汽車發展的路徑選擇的,還有關于中國汽車業是否會受制于資源和環境壓力而陡然生變的。
“中國依然可以繼續維持汽車產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并利用它來推動經濟發展,”英國著名汽車業專家蓋瑞爾·里斯(Garel Rhys)教授談及上述疑惑時如此說道。
里斯曾任英國汽車制造商與經銷商協會產業經濟學委員會主席以及卡迪夫大學商學院汽車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他表示,他對中國汽車業有信心的理由是“中國經濟的增長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購買海外原油的外匯資金,并令中國穩穩地居于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中國可以通過調整交通政策,比如增加公共交通的比例,增加清潔、混合能源的使用等方式應對環境污染的壓力!彼M一步解釋,即便是日本和德國已經實行了嚴厲的環保政策,汽車產業依然是它們的經濟支柱之一。
“因此,一個持續增長的汽車產業與一套切實可行的環保系統是能夠融洽共處的!崩锼拐f。
顯而易見,汽車數量的激增使得中國必須提供更多的公路、更多的停車場,這對中國城市中可使用的土地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岸谌澜绲膸讉汽車消費大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土地國有制的國家!崩锼拐J為,這種獨特的土地制度會在中國應對汽車社會的問題中“有特別的優勢”。
“中國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建設公路、鐵路來消除嚴重的交通擁堵!崩锼拐f,在政府的主導下,城市空間能夠更方便地再調整、再規劃,使其有利于汽車社會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汽車保有量,而人車空間的分離也更容易被執行。
“這種體制可以避免中國像日本那樣,只能通過限制汽車數量來應付嚴重的交通擁堵。”
針對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現狀,里斯建議,“在2025年前,中國的汽車廠家應當通過競爭變得更加集中并擁有國際范圍的運營”。
他指出,目前中國國內汽車廠家的數量顯得過多,這類似于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及歐洲汽車市場并最終會走向行業洗牌,“因為這種分散的局面不利于形成汽車生產上的規模優勢和可持續發展”。
數據表明,印度的三家汽車巨頭貢獻了全國77%的產量,而中國位列前三名的車商只生產了中國25%的汽車。而按照規模經濟的要求,一家車商只有產量達到每年300萬輛后才能獲得可持續經營的基礎。
為什么是2025年呢?里斯解釋,他預見2025年是世界新能源汽車取得突破的分水嶺。而對于中國汽車業而言,發展新能源汽車是趕超歐美同行的重要機遇。 {$page$}
里斯說,為了應對氣候變暖,人類正在尋找排放更少的能源來驅動汽車。但前提是,這種新能源務必要滿足消費者對汽車使用品質的要求,好到足以代替現有的汽柴油。
然而,他指出:“目前情況并不理想!迸e例而言,現在各種電力驅動的汽車的用戶體驗并不如意,其價格又太高。另外,這些電動車必須要有充足的電源補給體系,而這些電力也必須是利用清潔能源生產的。最近印度發生的罕見的大面積停電就提醒我們,要提供支持大量充電汽車的電力系統并不容易;更不用說發電站產生的排放可能遠遠超過使用電動車減少的排放了。
“所以,我想大約在2025年之后,適合大規模使用的電動力汽車才能夠出現。目前,汽油、柴油型汽車改善排放的努力仍有空間,比如提高燃油經濟性、改進發動機以及減輕車體重量等。估計到2018年后,混合動力型汽車才可以有競爭力!
“總而言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底線是,它不能僅僅在工程和技術上行得通,而是必須在經濟性上有吸引力!彼f。
談及中國汽車業的國際化前景,里斯表示,中國車商要開拓海外市場,“就務必要做得和他們的外國同行一樣好才行”,因為海外市場消費者面臨的是全球性選擇,他的選擇比國內消費者要多得多,所以你務必要給他一個足夠強大的理由讓他選擇中國品牌的汽車。
“我的建議是,中國車企必須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強的競爭力。它們必須要有一個足夠大的生產規模,這樣才能不斷推出新的車型并維持可持續運轉。另外,中國車企一定要等到它的汽車的品質足夠好之后才能賣向國際市場,否則它們就一定會樹立一個糟糕的整體形象,令消費者扭頭就走。”
里斯認為,根據目前中國汽車的現狀,中國車企應當先出口合資企業出產的汽車,它融合外資車企的設計優勢和中國車企的成本優勢,從而利于建立比較好的品牌印象。
下一步,中國車企可以向海外銷售其自己品牌的汽車,首先是賣往發展中國家然后是發達國家。但無論什么市場,企業都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要找到有實力的銷售商,要建立良好的售后和維修網絡,以及注意在二手車市場樹立良好的形象。
“要實現這些步驟中國車企要花上很長時間,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我想,在理想的情況下,到2025年中國車企的國際化運營才可能初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