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力公司最新發布的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上海市居民用戶認購戶數6842戶,認購總量106萬度;單位用戶認購22戶,認購總量1476萬度。
然而,放到另一些數據面前,這些代表著綠電認購成績的數據其意義卻完全不同。2006年上海市電力公司向風電公司訂購電量4830萬度,加上2005年結轉電量1618.5萬度,當年可供銷售的綠電量達到6448.5萬度,同年綠電認購的數量還不到電力公司能提供風電的23%。
今年,上海將有30臺風電機組送出綠電,總發電量超過1億度,可供12萬個家庭用上一年。但是,2006年全上海只有6482戶居民認購了綠電。
去年,認購綠電的單位達到22家,然而,上海排名前十位的用電大戶中,只有寶鋼集團認購了3年共120萬度的綠電。22家單位中,除了1/3國有企業,其他基本為在滬外資企業。包括上海市政府的不少機關在內,都沒有帶頭購買綠電。
在全球都在熱議環保的今天,面對著上海市政府這個具有前瞻意義的環保電力推廣舉措,也許不少人又該大談特談國人的環保意識如何淡薄,如何沒有遠見,只顧眼前利益了。而在筆者看來,問題的關鍵并非在環保意識的缺失。
眼下,上海市確定的風電認購價格比常規電價高出0.53元/度。一戶居民一年最低認購120個單位,全年要多支付綠色電力認購費用63.6元。盡管,60多元對于一個生活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家庭來說并不是一個大數目,但是,作為一種接近為環保事業“募捐”的費用投入,在沒有經過廣泛的社會宣傳前,很難希望全社會主動參與進來。
實際上,環保觀念更先進的歐美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據筆者所知,國外實施綠電機制比較成熟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荷蘭、歐盟,幾乎都是利用了財政、稅收等各種經濟杠桿手段,鼓勵電力用戶消費綠色電力。 以太陽能發電發展最好的德國為例,該國再生能源法規定,國家給新能源企業補貼,且個人也可投資。若個人投資,白天用太陽能發電可以賣給電網,自己仍舊用電網的電,賣給電網大概是每單位5.37歐元,而從電網購點使用則僅為0.5歐元,兩者差價達10倍。如果家庭發電自用,政府會補貼相關費用的 50%,同時要求電網公司,必須使用份額不低于10%的新能源發出的電。在這樣的經濟杠桿下,德國民眾自然傾向選擇使用綠電。
因此,我們在感嘆國人環保意識和奉獻精神不夠的同時,是否要先檢討一下綠電推廣機制。“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固然是當前一項重要工作,政府怎樣加大投入,讓利于民眾,從而引導民眾使用綠電,這可能是目前更值得探討的問題。
編輯:Ronvy
來源:人民網
http:m.mangadaku.com/news/2007-4/2007416927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