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施正榮博士在無錫成立尚德太陽能,拉開了中國大陸興辦光伏企業的序幕。此后,全國各地的光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共同追捧太陽能這一潛力無限的朝陽產業。盡管太陽能概念被廣泛認可,市場前景一片看好,然而光伏企業的發展之路遠非一帆風順,成長中的煩惱不斷地歷煉著這些年輕的企業。
成長關鍵詞之一:海外上市
2005年12月,無錫尚德在紐約交易所成功上市,融得4億美元,施正榮博士也成為當時的“大陸首富”。此后大陸光伏企業紛紛沿襲尚德的上市之路,不斷在海外市場融資,不斷締造創富神話。目前中國大陸共有10家光伏企業實現海外上市,總市值約為250億美元。
縱觀這些光伏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存在兩個明顯的特點,即股價高、波動大。中國光伏企業赴海外市場天生就具備了投資者特別感興趣的三個題材——中國、高科技、新能源,因而這些公司的股價注定會得到熱捧。目前,尚德市盈率約為99,賽維市盈率達295.5倍,而英利市盈率更是高達532.2,而這三家公司所在的紐約證卷交易所平均市盈率僅為20倍左右,如此懸殊的差距不禁令人對其股價的合理性心生疑慮。另外,這些企業的股價波動極其劇烈。今年10月上旬,賽維股價下跌近半,10月至11月期間市值蒸發近2/3。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昱輝今年3月股價曾上探648英磅,而9月卻下挫至230英鎊。今年5月于納斯達克掛牌的中電,短短幾個月股價已在15美元和5美元區間反復振蕩多次。
股價的巨大波動顯示了我國光伏企業仍未成熟的特質,這種波動也表明市場對這一新興產業仍存在不同的態度,而這些企業本身還不具備強勁的抗沖擊能力。因此,完成上市之后如何在海外資本市場更好地立足成為這些年輕光伏企業所須應對的重大課題。
成長關鍵詞之二:料源緊缺
近年來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多晶硅的強勁需求,對多晶硅市場造成了措手不及的影響。作為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的價格從2003年的23美元/公斤暴漲至目前的250美元/公斤,市場占有率最高的6英寸多晶硅晶圓在2003年時價格還不到0.9美元,而目前已突破9美元。
面對原料價格瘋狂竄升,全球范圍內的光伏企業均已不堪重負。日前德國最大的太陽能企業Conergy報2007年將巨虧超過1.5億歐元。中國光伏企業也難以幸免,中電2007年第三季度已報虧損,由去年同季每股盈利0.11美元轉為每股虧損0.11美元。多晶硅晶圓廠昱輝第三季度雖未報虧損,但毛利率已開始下滑,公司坦言原料價格若持續提升,未來兩季毛利率將進一步下滑。
不久前一封郵件使賽維陷入“庫存門”風波,股價狂瀉,掌門人彭小峰的資產在半個月內縮水一半。近日賽維已宣布,經調查公司多晶硅庫存登記情況未出現重大錯誤,股價大幅回升。雖是虛驚一場,但這一事件卻從側面反應了市場對多晶硅供應情況的高度敏感。不過所幸的是,全球太陽能業者均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紛紛上馬多晶硅項目,如賽維在8月份高調宣布1.5萬噸多晶硅項目,因此多晶硅緊缺的問題可望在未來兩年內可能得到緩解。
成長關鍵詞之三:兩頭在外
2005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為145.7兆瓦,然而在國內銷售只有5兆瓦,比例不到4%,超過96%的產品出口至海外市場。同時原料部分也主要依靠進口,這便是我國光伏行業的現狀:兩頭在外,產業和市場分離。
產業與市場分離就目前而言似乎并未對我國光伏企業帶來巨大影響,蓬勃發展的歐美市場足以保證充分的市場需求量。但相信任何一家中國光伏企業都不愿看到這種狀態長久持續,一方面對本土市場巨大潛力未能挖掘而深感惋惜,另一方面對海外市場大門是否持續敞開而惴惴不安。根據德國產業政策,到2007年底德國所需光伏電池和組件將有90%來自本國企業。其他歐美國家為扶持本國光伏產業預計也將推行類似政策,引發爆發式增長的市場大門將逐漸向中國企業關閉。
業界有關人事道出了國內光伏企業的擔憂和期待:“如果我們內需市場長期不啟動而產業快速發展,一旦遇到國外市場趨于殘酷,那我們的產業就會遇到一個很嚴峻的形勢。目前內需市場發展最大的原動力是法規和政策。”
編輯:coco
來源:慧聰網
http:m.mangadaku.com/news/2008-2/2008228948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