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秸稈具有非常優良的環保和經濟特性。
2004年5月,國家叫停小型燃煤發電機組,而民企要參與發電市場,僅限定于秸稈發電、垃圾發電或風力發電領域。對民營資本來說,風電投資成本相對較高,而垃圾發電和秸稈發電,就幾乎成為民營資本進入電力行業的唯一兩條路徑。其中,秸稈發電等非糧生物質能的發展前景廣闊。
秸稈是世界上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國際能源機構的研究表明,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1噸煤。
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約為6.5億噸,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7.26億噸,相當于3.5億噸標準煤;在薪柴和林業廢棄物資源中,可開發量每年達到6億噸以上。秸稈處理一直是個難題,每年因無法處理在田間直接焚燒的剩余農作物秸稈超過2億噸,不僅浪費了秸稈資源,還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農作物秸稈直燃發電,不僅可以節約一次能源,充分利用廢棄的秸稈資源,明顯改善當地的大氣環境,減少因燃煤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是工業反哺農業最大的支農項目。
目前,在山東、河南等農業大省,國內五大電力集團和多家民營資本都在爭搶建設秸稈電廠。
由于存在秸稈資源限制,而且國家原則上只允許一個縣建設一家秸稈電廠,因此,該類電廠成為稀缺資源,一旦搶先占有,別人就無從“插足”。更何況,秸稈發電享受每千瓦時0.25元的上網補貼,作為一種朝陽行業,該領域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政策扶持,涉足其間,今后必然回報穩定。
“更重要的是,農作物秸稈還具有非常優良的環保和經濟特性。”山東省能源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閻火說,秸稈的平均含硫量只有3.8‰,遠低于煤炭10‰的含硫量。利用秸稈發電,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山東省已建成菏澤單縣、聊城高唐、東營墾利3座國家級生物質能發電站,每年可節約25萬噸標準煤,其他秸稈電廠正在建設之中。這類電廠經濟和社會效益良好。以青島下轄某市正在籌建的一家秸稈電廠為例,該電廠總投資2.16億元,發電能力為3萬千瓦,年消耗秸稈15萬噸,發電1.5億千瓦時,所發電力能滿足8萬多城鎮人口的使用。
到2007年10月13日,國能單縣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已完成1.75億千瓦時綠色電量,目前,項目已消耗農林廢棄物20多萬噸,節約標煤10萬多噸,減排二氧化碳10萬噸以上,節能減排效果非常突出。另外,項目在燃料收儲運過程中,還為當地農民帶來直接收入6000多萬元,增加農村就業崗位1000余個。項目已完成的發電量,可供40萬戶農民全年的生活用電。
據悉,在不久的將來,一旦解決技術難題,上海的魚米之鄉——崇明縣有望建立一個秸稈發電循環處理基地。除發電外,秸稈燃燒后的廢渣將作為肥料,灌溉農田。而那些富含二氧化碳的排出煙氣,處理后將進入暖棚。植物“吸入”后能更好地參與光合作用生長,充分顯示“來自自然,回到自然”的環保理念。
當然,由于國內秸稈市場體系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導致目前秸稈發電項目燃料成本過高,這是制約目前我國秸稈發電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但是從長遠來看,秸稈發電項目仍將因其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環境、可再生等方面的優越性而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
http:m.mangadaku.com/news/2009-1/200914171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