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業的生存是一個永遠不能被遺忘的話題,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下,弱小者只能被那些強壯的森林“猛獸”給無情地吞噬。但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經過激烈的競爭,最后留下的不是最強大的,而是最適合的,F在森林中的老虎已是非常罕見,可是嬌小的猴子卻自繁衍至今。同樣,今天的中小型企業在大型企業的“十面埋伏”中,也在尋求生存和發展之道,那么,他們的路在哪里?他們該何去何從?他們如何走出市場危局?
殺出重圍 中小型電源企業路在何方
常常見到行業內的企業家、經銷商在抱怨,電源行業進入的門檻太低導致行業混亂、中小企業過多,以至于目前行業內生產能力過剩,諸多廠家爭搶一個微利訂單的場面屢見不鮮,導致許多中小企業在無利甚至虧損狀態下運行,更不用說依靠自身積累資本進行科技投入提升產品附加值,也給行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走進冬天,遭遇十面埋伏
原材料漲價、政策監管加嚴、生產標準不斷升高;出口國外又遭遇人民幣升值、專利保護力度提高……一切的一切,使中小型電源企業離曾經的“幸福生活”越來越遠。對此有人認為,導致大部分中小企業銷售業績徘徊不前、利潤大幅縮水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品牌、銷售渠道,以給別人做嫁衣為食;其次,以前擁有的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優勢已經逐漸減弱甚至變成劣勢。
我們知道,每個產業的發展都要經歷一個啟動、加速、高速平穩行駛的發展過程。在產業發展初期做大做強成為行業某領域的佼佼者相對容易。但目前電源行業無疑已經走過了啟動和加速階段,進入了高速穩定的發展階段。目前,電源企業高度密集,產業利潤慢慢減少,由利潤面轉化為利潤區、利潤點。與此同時,大型企業進行一系列的從產品到市場的強勢擴張,把一部分沒有競爭優勢的中小型企業淘汰出局,形成高低相間的“生態區”。
在這個階段,中小型企業盡管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但在現實的競爭中卻并無優勢可言。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實現“聯合抗秦”的可能性幾乎很難實現,只能孤軍作戰。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似乎經歷了從生存到發展,又回到了求生存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就顯得尤為重要,積極面對現實,結合自身優勢,揚長避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據筆者了解到的數據,目前僅在珠三角地區就分布著上千家電源企業,其中大部分屬于中小企業,一般只有幾十個員工、幾個裝配線;銷售團隊就是老板為首的三五個業務員,或者只是為大型企業做配套和OEM。它們的年銷售額一般在千萬美元以下。從《電源世界》所做的市場調查的情況來看,90%以上的企業表示生意越來越難做,70%左右的企業表示銷量比去年增長10%-30%,但利潤不容樂觀;10%左右的企業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搬遷到珠三角邊緣地區甚至退出珠三角,不少企業在近年內倒閉,百人左右的企業一夜之間消失已經不是新聞,中小型電源企業似乎在一夜之間走進冬天。
筆者認為,中小型電源企業面臨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資金、人才、技術等等各種資源的缺乏,限制了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二、大型電源企業不斷擴充產品線,在銷售通路上對中小型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沖擊;三、電荒導致企業用電限制,對中小型企業的供貨能力提出挑戰;四、電源行業淡季和旺季的客觀存在,對員工的穩定性產生了消極影響。
何去何從,結合自身思考
通過新年走訪數家中小型企業,筆者了解到,大部分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莫過于產品滯銷、資金周轉慢、新品研發不及時和人才缺乏等問題,以及在市場激烈競爭下所帶來的一系列價格戰。他們一致認為,珠三角中小型電源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利用企業現有資源,保留企業的優勢項目,同時提供OEM訂單服務,這樣一方面使品牌向更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積累資金,提高企業的制造能力;
二、“退居二線”,專門從事OEM服務,積累各種資源,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三、讓有實力的經銷商注入資金,同時在市場銷路方面給予支持,廠商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共同應對市場變化;
四、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橫向協作,有制造能力的企業為有市場銷路的企業提供產品,利潤分成;
五、退出國內市場,完全做外銷;
六、退出電源行業,將資金投入其它利潤相對較高的行業;
七、被市場淘汰出局,宣告破產。
大多企業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別選擇前五種方式,個別企業會將資金投入到其它行業,這也說明中小型電源企業對于未來的發展還是充滿信心。至于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措施來渡過目前的“非常時期”,不同的企業之間會有所差異。
審時度勢,重建企業競爭力
機遇和挑戰往往都是并存的,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最艱難的時刻總會有勝利者脫穎而出。當問到如何面對目前的困境時,大多數企業經營者都會告訴你:“等!” 等什么?等機會。其實,簡單的一個“等”字,所包含的意思是令人回味的。為了應對市場的不景氣,大多中小型電源企業一方面密切關注國家的相關政策及市場走勢,避開同大型企業可能進行的正面“沖突”;另一方面,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尋求差異化,將企業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發揮其最大效益,同時向更專業化發展。
“在國內和國外市場開發難度都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成本控制是目前最有效的競爭手段。我們從研發、設計到生產銷售這一系列的環節都做了嚴格控制,在保證優質產品的同時把產品成本降下來,從而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保持了良好的利潤。”某企業高層介紹。
對此,有業內人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上述企業這種單純地削減成本的做法并不是都能取得預想中的效果,因為降低成本一般的做法都會考慮降低原材料的購進價格或檔次;或者減少單一部品的物料投入;或者考慮降低工藝過程的工價,從而達到削減成本的目的。這樣是十分危險的,不僅會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企業勞力資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經擁有的市場。雖然高成本的確會對原本以低成本競爭為核心的電源產業帶來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從積極的一面看,高成本促使我們反思,過去的發展模式中的粗放成分現在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抓住這個時機,高成本很可能成為我們真正轉變增長方式的有效刺激因素。
如今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下,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不得不想方設法改變策略,以適應市場形勢,電源行業可能反而會獲得提升的契機。如筆者了解到的志成冠軍、金升陽科技等企業都越來越重視創新,增加產品科技含量,讓產品質量和檔次迅速提高,行業競爭力大大超過以往。這足可力證產品成本大幅度提高也有可能更有力地推動行業整體水平的快速提升,通過一輪優勝劣汰的洗牌邁入良性循環軌道。
因此,成本控制只是前提條件,重建企業競爭力才是中小型電源企業的重中之重,即你的質量可以不是最好的,價格不是最優惠的,但是你一定要為顧客創造價值。要擺脫一味的成本層面的束縛,品牌、技術、產品結構、產品升級被人們認為是應對高成本時代的有效解決方案,此外,生產鏈、產業集群和配套能力也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來解讀企業的競爭優勢?有業內人士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是指在企業持續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能為企業帶來價值性的,并使企業長時間在競爭中取得主動的優于對手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范圍很廣,既包括生產能力又包括營銷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又包括文化凝聚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上述的競爭優勢僅限于產品或服務營銷的競爭,而真正意義上的優勢應該從企業綜合競爭力的角度,全面地加以比較分析。
在企業同質化的環境下,一個企業的優勢無外乎兩點,就是過硬的技術和超值的售后服務,而服務的超值就體現在差異性上,但在目前高成本的形勢下,差異性和低成本又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如企業采取成本領先或差異性來服務范圍很廣的市場,它就無法獲得針對某一細分市場所產生的收益;同樣,企業想要同時獲得成本領先和差異的競爭地位通常也是很難的,因為差異本身需要高成本,而成本領先需要降低產品標準化和降低營銷費用,所以也就不得不放棄一些差異性。誰能解決這兩者之間此起彼伏的關系,就能贏得市場的先機,令企業取得穩步的發展。
在當前嚴峻的形式下,中小型電源企業必須在繼續保持成本優勢的基礎上,兼顧其他競爭優勢的培育,從過去機會型的發展逐步向能力型的企業轉變。只有基于成熟組織能力的發展,才能夠提高對于資源的獲取能力和使用效率,才能夠提高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從根本上解決面臨的危機。這種成熟的組織能力,要求企業真正能夠建立規范系統的管理模式,以長期發展為導向,兼顧多個競爭要素的平衡,以系統的視角進行決策。并通過在產業鏈內延伸投資,增強產業資源掌控實力;或形成產業聯盟,提高對供應商和采購商的議價能力;加大產品創新研發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質量標準,進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潛能;形成以品牌為核心的營銷體系,關注最終用戶需求,不斷創新營銷手段,使企業產品走向更高層次的競爭模式,真正培育出長久的競爭力。
由此可見,競爭優勢是企業整體的優勢,不是指企業在某一個領域的優勢。企業某一方面的優勢只說明企業在某一方面與競爭對手相比處于上風。只有綜合的優勢才對企業的競爭力起著統帥的作用,才能支撐整個企業的發展。
編輯:ronvy
http:m.mangadaku.com/news/2008-3/2008317155643.html

